《讀經教育學》,是一本關于儒家格、致、誠、正、修、齊、治、平的高等教育用書。
我為什么要寫《讀經教育學》一書,有三個原因。
第一、《中庸》云:“修道之謂教”,教者,教育。儒家以修道為教育。奈何今人將儒家的《五經》、《四書》,視為知識,而不知修道為何物?甚是可惜,故印光大師云:“《五經》、《四書》,本是教人為善之書。世多以文視之,則便當面錯過?!庇衷疲骸啊端臅芬徊?,乃《五經》之注腳。凡格、致、誠、正、修、齊、治、平之道,無不備足。惜昔人皆作書讀,不作道學。故致終身讀書,不知所為何事?!彼晕覍憽蹲x經教育學》,是站在修道的角度,來解釋儒家經典的教理教義。
第二、儒家既然是修道的,可是修道的目的是什么?修道的時機如何把握?修道的內容有哪些?修道的方法又是什么?怎么修?如何修?依何而修……,等等等等,諸多問題,都有待解答,所以我寫的《讀經教育學》,就是很系統的、次第性的來解釋儒家修道的過程中的諸多問題,希望每一位讀書識字的中國人,乃至世界其它民族的任何人,都能因此進入修行的行列,則“天下和順,日月清明,風雨以時,災厲不起,國豐民安,兵戈無用,崇德興仁,務修禮讓”等世界和平之象,指日可待矣。
第三、印光大師云:“竊謂十三經所發明之道,乃格、致、誠、正、修、齊、治、平之道。闡發格、致、誠、正、修、齊、治、平之要,唯《大學》則次第言之,而曲盡其致?!吨杏埂?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,俱皆發揮此義,但不次第循序而說耳?!彼晕乙馈洞髮W》的次第,來分別論述儒家的次第漸修與反修合道,重點解釋了《論語》和《孟子》,希望孔孟之道延綿今生,以及后世,利濟天下蒼生。
我們知道,印光大師是儒佛并弘的,以儒家為基礎,以凈土為歸宿。再觀《高僧傳》中,歷代善知識,都是從小讀誦儒家經典,長而又學佛家,由于有儒家的基礎,因此對于佛教的理解以及與中國文化的融會貫通,可謂得心應手,因此遇儒言儒,而又高于儒者,遇道論道,而又勝于道家,由此可以接引儒道二家。這也正是今天的佛弟子所欠缺的一門基礎課程,所以有法道之任者,即應補上這一課。這也是我寫此書的用意所在。
這本書,非常有社會價值、歷史價值,以及研修價值,所以我覺得最少值二百萬元人民幣。這對于有經濟實力的人而言輕描淡寫,但對于修行者而言,確實是法、侶、財、地的基礎。
聯系方式:13924413396(微信),加微信時,請注明“《讀經教育學》”,謝謝!